前言 天盈资本配资
央视纪录片《加速向深蓝》揭示了价值350亿的山东舰鲜为人知的一面。这座海上移动城市中,一位大学生每晚竟在烧垃圾,从晚8点直到次日凌晨。
他原本梦想在甲板上指挥战机起降,现实却是在垃圾焚烧室与纸屑为伴。这位士兵没有抱怨,而是坚守岗位,最终成长为士官,展现了军人担当。
垃圾焚烧为何如此重要?航母上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关键岗位?
最"无聊"岗位背后的大学生
在山东舰这座漂浮的海上城市中,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年轻人,他们是航母中看不见的基石。
垃圾焚烧班的日常工作看似平淡无奇,却是保障数千名官兵健康的关键环节。每当夜幕降临,当大多数人开始休息时,垃圾焚烧班的战士们却开始了一天中最繁忙的工作。他们需要将全舰收集的纸质垃圾分拣出来,投入焚烧炉中,将其烧成灰烬,再装入专门的袋子中统一储存。
展开剩余89%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远超想象。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,军舰垃圾处理有着严格标准,不当处理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。与美军舰艇将垃圾粉碎后排入大海的做法不同,中国航母对垃圾实行严格分类处理,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环保意识。
一位来自某大学的新兵在登上航母前,曾满怀憧憬地幻想自己能成为甲板上指挥战机起降的威风人物。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——他被分配到垃圾焚烧班。从战机指挥到垃圾焚烧,这落差堪比从云端跌入谷底。
但令人敬佩的是,面对这样的落差,这位大学生并没有一蹶不振。他曾在采访中笑着说:"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"这种态度让人不禁联想到那句军旅名言:"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。"
看似简单的垃圾焚烧工作,实际上是航母这座移动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挑战,而山东舰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岗位,它们共同构成了保障航母正常运转的神经网络。这些岗位虽然不起眼,但若缺少任何一环天盈资本配资,整个庞大的海上堡垒都将面临运转困难。
海上城市里的"无名英雄"
山东舰上共有20多层,3000多个舱室,仿佛一座小型城市。在这座城市里,除了垃圾焚烧班,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岗位共同支撑着整座"城市"的运转。
舰务部门的服务班就是其中之一。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——刷盘子、拖地、擦桌子,但考虑到航母上数千人,每天提供七顿饭的频率,这项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。从早到晚,服务班的战士们要不断重复这些工作,确保每个班次的官兵都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用餐。
洗衣房和航母超市的值班员们同样默默付出。想象一下,当一位士兵回家探亲,亲友问起"你在航母上是什么岗位",他回答"航母超市收银员"时的场景,恐怕连亲友都难以置信这是真的。
更具挑战性的是机电部门的工作。在航母最深处的舱室里,机电兵们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中。曾有一位机电兵最长一个月没见过太阳,这不是夸张,而是残酷的现实。一位00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小徐,被分配到机电舱后,每天面对的是闷热的空气、发烫的扶手和震耳欲聋的噪音,两个人交流必须大声喊叫才能听清对方的声音。
还有安全检查值班室的战士们,他们必须熟记航母上3000多个舱室的位置,掌握每一条通道和角落。无论哪个舱室发生灾害,他们都要能在3分钟之内到达现场。这绝非易事,尤其是对于新上舰的士兵来说,仅仅是不迷路就已经是一项挑战。
生命力值更岗位的战士们则需要在水线以下的无人舱室巡视,凭借经验听声音、闻异味,寻找安全隐患。他们24小时值班,每两小时巡查一次,行走约3公里,爬上爬下,时刻保持警惕。一位叫李志芹的二级军士长在这个岗位坚守多年,尽管很少能看到舱外的景色,但他却无怨无悔。
这些岗位看似单调乏味,却是保障航母安全的关键。每一个看似"无聊"的岗位背后,都有着专业的技能要求和巨大的责任。面对这些挑战,海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,让官兵们不仅能安心工作,还能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。
从烧垃圾到指挥舰载机
中国海军特别强调"一专多能"的人才培养理念,为航母上的每一位官兵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。
以话务兵吴娇娇为例,她原本在山东舰上负责接打电话、查询舱室号码的工作。这份工作要求她在3秒内快速查询到相应的舱室号码,记忆上千组电话号码,出海时每天处理3000多个电话,高峰时段一分钟要处理十几个电话。尽管工作繁忙,但她并不满足于此。
当航母甲板部门根据"一专多能"培养计划招募跨部门人才时,吴娇娇踊跃报名。经过严格的学习和选拔,她成功转岗成为甲板引导员,开始承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——用手势指挥战机起降。这一岗位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飞机损失或飞行员安全受到威胁,责任重大。
寻湘的故事更为鼓舞人心。作为山东舰的首位女性引导员,她的首次上岗引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。所有人都担心她会因紧张而出错,但寻湘在培训中练就了面无表情、情绪冷静的本领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她与飞行员交流的声音始终保持稳定,命令不会有丝毫卡顿,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。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炊事兵薛金龙的成长之路。他从最基础的炊事工作开始,一步步通过各类岗位考核,先后在厨房、洗衣房、小艇区、舰板区等多个单位工作过。凭借优秀的表现和学习能力,他最终走进了航母最高层的塔台指挥室,实现了令人称赞的职业跨越。
为应对基层岗位带来的心理压力,海军还建立了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。通过定期心理评估、文体活动、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,帮助官兵们调适心态,缓解工作单调带来的心理压力。在机电舱的墙上,写着一句激励人心的话:"在最寂寞的地方坚守,不要让青春荒废掉。"这句话也成为许多年轻官兵的座右铭。
这些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航母这座"钢铁城市"中,每个人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。即使从最基层的岗位出发,只要有恒心和毅力,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,甚至有机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这种从个人到集体的成长,正是航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国之重器中的每颗螺丝钉
山东舰作为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航母,价值高达350亿元人民币,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。而这样一艘庞然大物的高效运转,离不开每一个岗位的官兵如同螺丝钉般的坚守。
从天空到海面,再到海底,航母的作战环境十分复杂。山东舰设有专门的气象水文中心,负责对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观测,为舰载机起降和海底探测装置提供准确的环境数据,保障作战安全。这项工作虽然不如甲板指挥那样引人注目,却是航母安全运行的关键保障。
在生活保障方面,航母更是独树一帜。山东舰每天消耗食物10-12吨,执行3类灶标准(每人每天23元),配备来自全国各地的厨师,能提供八大菜系和少数民族饮食。为满足不同班次官兵的需求,航母餐厅每天供应7顿饭,比美国航母的5顿饭制度更为灵活。这种周到的生活保障,让官兵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
垃圾处理看似简单,实则体现了环保责任。与传统军舰随意排放垃圾的做法不同,现代航母的垃圾处理系统设计体现了海军对环保责任的高度重视。那位在焚烧室工作的大学生,不仅是在处理垃圾,更是在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使命,成为军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。
从垃圾焚烧班到指挥塔,从机电舱到甲板,每一个岗位都是航母这台庞大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正如那位二级军士长李志芹所说:"正因为有了我们默默无闻的保障,才能使航母编队顺利地去完成任务,这就是我们能够引以为豪的地方。"
这种价值观也是中国军人精神的生动体现。在商业社会里,人们往往追求高曝光度的岗位,而在军队特别是航母这样的战略力量中,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。无论是清扫甲板还是指挥战机,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——保家卫国。
结语
正如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每一个零件都运转正常,国防事业同样需要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尽职尽责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岗位,实则承载着非凡的使命,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航母上每个岗位,从指挥塔到焚烧室,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。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,确保了海上城市的高效运转。
军人精神的可贵天盈资本配资,不在耀眼战功,而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。那位烧垃圾的大学生用行动诠释了"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"。
发布于:河南省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